当前热讯:但吟佳句想芳丛

大宋某年春季的某日,西京(洛阳)留守王拱辰给远在东京汴梁的欧阳修“快递”了一朵或几朵牡丹,大概率是鲜切花。接到老友的馈赠,欧阳修高兴之至,连呼“拿酒来”,而后一边喝酒一边欣赏,兴至浓处,思绪万千,不由得想起年轻时在洛阳的一幕幕……


(相关资料图)

新花来远喜开封,呼酒看花兴未穷。

年少曾为洛阳客,眼明重见魏家红。

却思初赴青油幕,自笑今为白发翁。

西望无由陪胜赏,但吟佳句想芳丛。

——欧阳修《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》

大宋某年春季的某日,西京(洛阳)留守王拱辰给远在东京汴梁的欧阳修“快递”了一朵或几朵牡丹,大概率是鲜切花。接到老友的馈赠,欧阳修高兴之至,连呼“拿酒来”,而后一边喝酒一边欣赏,兴至浓处,思绪万千,不由得想起年轻时在洛阳的一幕幕……

洛阳和洛阳牡丹之于欧阳修,绝对是其生命中无法消除的一抹亮色。

宋仁宗天圣八年(公元1030年)三月,24岁的欧阳修参加殿试,中甲科第十四名。五月,他被任命为西京留守推官(西京留守的属官,掌管刑狱),并于次年三月上任,来到洛阳。

北宋王辟之的《渑水燕谈录》记载:“(欧阳修)为西京留守推官,府尹钱思公、通判谢希深皆当世伟人,待公优异。公与尹师鲁、梅圣愈、杨子聪、张太素、张尧夫、王几道为七友,以文章道义相切劘(mó),率常赋诗饮酒,间以谈戏,相得甚乐,凡洛中山水园庭、塔庙佳处,莫不游览。”

诗朋酒侣,优游山水;激扬文字,指点江山。不知不觉,欧阳修在洛阳度过了4个春天,但你可能想不到,这4个春天里,他没有一次能在牡丹大面积开放时尽兴游赏。

且看他在《洛阳牡丹记》中表达的遗憾:“余在洛阳见四春,天圣九年三月始至洛,其至也晚,见其晚者。明年会与友人梅圣愈游嵩山、少室、缑氏岭、石唐山、紫云洞。既还,不及见。又明年,有悼亡之戚,不暇见。又明年,以留守推官岁满解去,只见其早者,是未尝见其极盛时,然目之所瞩,已不胜其丽焉。”

不是来得晚了,就是在洛阳城外的名山胜水游玩,不是沉浸在妻亡的悲痛中,就是已离任回京,种种不凑巧,种种无缘,种种遗憾,让人想起杨万里的《伤春》:“准拟今春乐事浓,依然枉却一东风。年年不带看花眼,不是愁中即病中。”

“然目之所瞩,已不胜其丽焉。”大面积开放时的牡丹漂亮,早开的、晚开的,哪怕只有三五株、一小片,也一样养眼,一样震撼,一样能在人心里镌刻下深深的印记。

“不胜其丽”的洛阳牡丹让欧阳修念念不忘、魂牵梦绕。

你看他任满离洛,在辞别的宴席上安慰朋友,“直须看尽洛阳花,始共春风容易别”。

你看他被贬到蛮夷之地,追忆似水流年时感慨万千,“曾为洛阳花下客,野芳虽晚不须嗟”。

你看他在汴京皇宫里看到牡丹,想起年少时在洛阳的风流倜傥,“盛游西洛方年少,晚落南谯号醉翁”。

不仅是赋诗作词歌之咏之,欧阳修对洛阳牡丹的深爱,还体现在他满怀深情,倾注心力,写下了千古名篇《洛阳牡丹记》。

薄薄一册《洛阳牡丹记》,分为《花品序》《花释名》《风俗记》三章,分别记录了牡丹的源流、品种、风俗及栽种方法。

其中关于洛阳牡丹风俗的描写,让人心驰神往。

“洛阳之俗,大抵好花,春时,城中无贵贱皆插花,虽负担者亦然。”

“花开时,士庶竞为遨游,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,张幄帟,笙歌之声相闻。”

满城烟火气,牡丹花盛发。

文首说过,王拱辰送给欧阳修的,极有可能是牡丹鲜切花,这不是臆测,有历史根据。

《洛阳牡丹记》载洛阳地方官向东京汴梁进贡牡丹:“洛阳至东京六驿,旧不进花,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。岁遣牙校一员,乘驿马,一日一夕至京师,所进不过姚黄、魏紫数朵。”

没有高铁,没有飞机,没有汽车,只有快马,那么,这些进贡的牡丹花是怎么封装的呢?如何保证这些娇贵的国色天香在运输途中不散不乱不枯呢?《渑水燕谈录》说了,“用菜叶实笼中,藉覆上下,使马不动摇,亦所以御日气;又以蜡封花蒂,可数日不落”。

笼子里空隙处用菜叶填满,防止运输途中颠簸,又可以防止太阳晒到;滴蜡封住牡丹鲜切花的切口,保证不萎不落。

古人会得可真多!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陈旭照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