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皇帝与牡丹

“盛是残春际,赏多望雨时。几曾开席对,偏觉伴愁宜。例惹晴绵妒,谁将锦幕披。花神容借问,富贵竟胡为。”这是乾隆皇帝弘历咏牡丹的诗句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牡丹,他写了68首关于牡丹的诗。他曾洛阳问花,也曾画过牡丹。

“盛是残春际,赏多望雨时。几曾开席对,偏觉伴愁宜。例惹晴绵妒,谁将锦幕披。花神容借问,富贵竟胡为。”这是乾隆皇帝弘历咏牡丹的诗句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牡丹,他写了68首关于牡丹的诗。他曾洛阳问花,也曾画过牡丹。

乾隆帝洛阳问花


(相关资料图)

乾隆皇帝崇尚风雅,精于骑射,曾先后多次出巡,遍游名城,笔墨留于大江南北。其中,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南巡洛阳,是他一次重要的巡游活动。

当年八月,乾隆皇帝下诏,将与皇太后、皇后及文武大臣南巡。次月,乾隆从北京起驾,经正定府、汤阴、百泉,于九月中旬从孟津渡过黄河,驻跸洛阳。

到洛阳后,乾隆一行首先祭拜了关林。封建社会用“忠”“义”来教化百姓,而关羽对刘备至忠、至义,人们就尊关公为圣人。乾隆祭拜关林正是为了褒扬忠义,厉行王化。乾隆亲制祭文,并亲书了匾联,其匾为“声灵于铄”四字,联为“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,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”,用龙门、伊水来比喻关羽匡复汉室、维护纲常的精神。

乾隆皇帝对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,因此驻跸洛阳后还重点游览了龙门石窟。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宗教韵味,是龙门石窟的魅力所在,也正是吸引乾隆皇帝的地方。他在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大佛前伫立很久,然后又到了龙门东山的香山寺。

在洛阳十数日后,乾隆一行前往缑山。这里传说是王子乔升仙处,立有武则天亲书的“升仙太子之碑”。乾隆皇帝在这里题写匾额和楹联,又即兴赋诗道:“缑岭茏葱嵩岳连,传闻子晋此升仙。割来太室三分秀,望去清伊一带绵。欢豫民情他阆苑,菁芊麦色我芝田。孜孜求治犹多愧,无暇重翻学道篇。”乾隆御制诗碑,今仍留存缑山之上。接着,乾隆一行游幸嵩山,后经开封于十一月回到北京。

乾隆在洛阳期间,写了下面诗作:《渡孟津河》《渡河舟中作》《题洛阳都亭》《洛阳道中八韵》《香山寺杂咏》《题香山寺二首》《登缑山极目少林寺作》《题面壁石》《宿少林寺》《会善寺》《嵩阳书院》《汉柏行》《谒岳庙》《登嵩山华盖峰歌》。

乾隆在洛阳取牡丹珍品千本(量词,用于植物,株、棵),并带走了两位花匠。

御园开遍洛阳花

乾隆命人将洛阳牡丹栽在圆明园中,其《圆明园四十景诗》之《镂月开云》诗序说:“殿以香楠为材,覆二色瓦,焕若金碧,前植牡丹数百本。牡丹四月始盛,而京诗率值望雨时,朕幸圆明园屈指已七年,而花时宴赏者只一次耳。”河北省滦平县兴洲村的乾隆行宫遗址内有一株白牡丹,也移自洛阳。

乾隆皇帝一生写了68首关于牡丹的诗,写的都是洛阳牡丹。他的《牡丹八韵》说御园牡丹“标名偏许洛”,《牡丹》说“洛阳名品冠三春”,《题双头牡丹》说“琼华当时纪春明,闻说移根自洛京”。

实际上,整个乾隆朝,洛阳每年都进贡牡丹。这个时期,是洛阳牡丹大发展的时期。乾隆十年(公元1745年)《洛阳县志》记载牡丹品种达173个,其中千叶黄花19种、千叶红花56种、千叶紫花14种、千叶绯花7种、千叶白花14种、多叶红花35种、多叶紫花16种、多叶黄花3种、多叶白花2种、特异品种7个。

这7个特异品种是:欧家碧、太极红、娇容三变、蓬莱相公、观音面、白屋出公卿、舞青猊。《洛阳县志》所列的牡丹品种,有1/3为新品种,如赛姚黄、赛魏紫、汝州红等。

菏泽知县安奎为《曹州牡丹谱》作序说:“曹州牡丹之盛,著于谈资久矣。而记述未有专书。”曹州有牡丹,起源于明代后期,但牡丹只是零星种植,不见经传。至于清代苏毓眉的《曹南牡丹谱》载“至明,曹南牡丹甲于海内”,更是无据可查。嘉庆《清一统志》引当时的《曹州志》载,曹州牡丹源于亳州。但明末战乱中,亳州、曹州为战乱之地,牡丹皆灭绝。因此,曹州牡丹应是乾隆初年,重新从洛阳引种的。故余鹏年引用友人催促他作《曹州牡丹谱》的信中的话说:“洛阳花要订平生!”

乾隆皇帝画牡丹

乾隆皇帝创作了不少绘画作品,且于无拘无束中笔随意走,挥写真性情。由于他出生帝王家,学习绘画的起点非常高,年幼时便可以接触到当时的文化精英,此外,清宫中盛极一时的书画收藏,也为乾隆观摩临习历代名家的绘画作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。

乾隆皇帝学画,始自对五代黄筌花鸟画的学习。黄筌擅绘宫廷园囿中的珍禽异鸟、奇花怪石,画风华丽精妙,故有“黄家富贵”之说,这正是乾隆皇帝所追求的审美情趣。

乾隆皇帝学画很认真,他在学院体花鸟画时,即使作一幅小画也用时一个月。后来,他转向了注重“古意”,而在写实功力上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的“文人画”。

他喜欢牡丹画,临摹了不少前人的牡丹画。他写的《沈周墨牡丹》诗说:“姚魏应嫌太艳春,别裁老笔写花真。洛阳日暖风和候,比似刘家未足伦。”

为了学习牡丹画,他身边有不少盆栽牡丹。他的《咏盆中牡丹花》说:“亚盆初绽鼠姑芽,映座浓添几朵霞。帘幕未招游客骑,芳菲待报午蜂衙。不须富贵丛中闹,却爱萧疏静处嘉。九十春光应护惜,花师莫漫趱韶华。”

到五十岁后,乾隆皇帝的牡丹画已经达到很深的功力。目前,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乾隆皇帝以牡丹为描绘对象的画轴数件,其中《折枝牡丹图轴》,是他五十七岁所绘墨笔牡丹,图右上方题:“才报春归已大开,盆前颜色笑寒梅。相称富贵真无忝,原是热中场里材。盆中温牡丹正开偶写水墨折枝戏题以句,丁亥春朝御笔。”由诗文可知,此图是乾隆皇帝的写生之作,其画面布局简约,仅绘一枝盛开的牡丹,花瓣以墨线勾勒,叶片以水墨晕染,突显了牡丹形态之美。

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六年(公元1781年)七十一岁所绘《并蒂牡丹图轴》是他创作的另一幅写生画,图绘一枝双头牡丹插于素色釉瓷瓶之中,端庄典雅的花器与娇艳欲滴的牡丹,一出人工,一出天然,两相辉映,成就天人合一的双美。乾隆皇帝于诗塘处墨题“绚芳联珏”,表明画意。牡丹并蒂极少见,被视为吉祥瑞应,故而乾隆皇帝在御园见到它,不但以淡彩敷色的方式细腻刻画,还谕令工匠仿造此图用缂丝技法加以表现,以此寄托其企盼“平(瓶)安富贵”的美好愿望。(郑贞富)

关键词: